新闻中心

一堂公园城市里的自然课:用净水植物扮靓湿地,一群初中生的建议将变成现实
发布时间:2022-04-12来源:

“我们对植物净水有了更深的了解,并且做出了创新。虽然我们现在的方案和想法还不够成熟,在他人眼中只不过是中小学生的幼稚玩笑,我们单薄的知识和力量也难以将它们实现,但正是如此,我们将会更加努力地学习、前进,我们坚信,总有一天,这些想象将会变成现实”……这是四位成都初中生完成的一份成都水情调研报告的结语。令人开心的是,少年们口中的“总有一天”已经确定了——就在明年春天,他们的想象将会变成现实。

今年年初,一群初中生走进了成都肖家河中水湿地。在了解该处湿地的功能后,牙梦之、杨婷茜、赵珮含、彭骞慧四位同学就其中的净水植物进行调查研究,并提出了建议。他们希望在保证净水功能的前提下,增加色彩更丰富的植物,让湿地穿上“花衣”,在变美的同时,吸引更多人关注,了解其不为人知的一面。近日,红星新闻记者从成都市水务局获悉,少年们的建议将会变成现实。由于今年该处湿地已经栽种了植物,所以湿地穿“花衣”的计划,将等到明年开春重新栽种植物时实施。

神奇的湿地:

没有喷泉,却能听到“哗哗”流水声

在成都景明路与三环路交汇处的附近,有一片绿地。该片绿地呈长条状,位于地铁和铁路线路之间,顺着铁路线一直蔓延到视野的尽头。动车从旁边驶过,绿地仿佛也动了起来。绿地内的通道与旁边的人行道以及人行天桥的出口相连,临近中午,不时有市民走进其中散步聊天。放眼望去,该处绿地并没有喷泉或是其他水景观设施,但却一直能听到“哗哗”的流水声——这里是肖家河中水湿地的一角。

今年年初,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(西区)的同学们,走进了肖家河中水湿地。“就好像地表和地下有两条平行的河。”在实地参观、听完工作人员的讲解后,很多同学都对眼前的绿地有了新的看法,有的同学更是直呼神奇。经过工作人员允许,有的同学走进了湿地,蹲下身用手挖开了表面的土层。

▲同学们走进肖家河中水湿地

“来过的人都很好奇,水声从何而来?其实就在我们脚下。”该处绿地运营维护相关负责人介绍,该处看上去和普通的绿地无异,但其实是一片“自然净水器”。据悉,该片绿地是高新区肖家河中水湿地项目的一部分。该项目首先将成都市第九污水处理厂的尾水,通过动力提升至肖家河中水预处理站进行预处理,然后由管道注入人工湿地进行深度净化,达标后的出水进入肖家河。“大家听到的水声,就是水流从管道流入湿地产生的。”该负责人表示。

除了听上去“哗哗”响个不停,该处人工湿地的地下也是不一般。为了达到净水的效果,该处湿地的地下有近1.5米厚的专业填料层。“作用类似净水器里的滤芯。”该负责人介绍说,再辅以微生物技术,该处湿地就可以高效模拟自然环境水体自净模式进行水生态治理。同时湿地表面栽种的植物也能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。该湿地占地面积约6.5万平方米,日处理水量为5.9万立方米,已运行多年,出水主要指标稳定在地表水Ⅲ类水质,其中部分指标长期优于地表水Ⅱ类水质。

▲同学们走进肖家河中水湿地

调查报告出炉:

湿地节约淡水资源相当于11个锦城湖,能否让它既有用又有“颜”

当天的活动结束后,肖家中水湿地的画面,一直在四位同学的脑海中反复出现。这样的湿地他们也是第一次见,见过之后虽然觉得印象深刻,但又感觉少了点什么——这片生机盎然的湿地,能否多点色彩?

为了找到了答案,他们查阅相关资料,增加了对该类型湿地的了解,并就该湿地净水植物的选择开展了研究性学习。经过调查研究,他们了解到,2021年前10个月,肖家河中水湿地再生水供应量达1565万余吨,如果按照锦城湖133万立方米的容积来算,节约的淡水资源相当于近11个锦城湖的水量。通过中水湿地对河道进行补水,能够在枯水季上游来水较少时,尽可能保证河道的景观。同时使用植物作为湿地净水的第一层“过滤网”,具有环保、经济、具有观赏性等优点。

“看上去很普通,但每种净水植物在净水方面都是各有所长。”参与研究的一位同学笑着说,了解过后才知道净水植物不简单,不光不怕污水,还能除去其中重金属。在他们完成的《从肖家河湿地来看净水植物的选择》的报告中可以看到,水葫芦在适宜条件下,能从污水中除去铬、铅、汞、银、钴、锶;浮萍能有效吸收、积累、分解废水中的营养盐类和多种有机污染物;芦苇能有效吸收水体和土壤中的钠、钾元素,有高效的脱盐能力,可改善盐碱湿地……随着了解加深,同学们眼中肖家河中水湿地缺少的那块拼图逐渐清晰起来,该处的净水植物清一色都是绿色的,而净水植物也有丰富多样的色彩,肖家河中水湿地的颜值能更进一步吗?这样就会吸引更多人的关注,继而才会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其景观之外更重要的净水能力。

▲《从肖家河湿地来看净水植物的选择》 中同学们的手绘

▲《从肖家河湿地来看净水植物的选择》 中同学们的手绘

自然梦成真:

更换净水植物的建议将变成现实,运维方打算明年春天尝试

肖家河中水湿地的颜值能更上一层楼吗?近日,红星新闻记者从成都市水务局获悉,经过研究,同学们提出的建议将会在明年春天变成现实。肖家河中水湿地运维方相关负责人表示,今年的净水植物已经栽好了,更换颜色更丰富的净水植物,需要等到明年秋冬净水植物自然枯萎,春天重新栽种时进行。“我们更多考虑的是净水功能以及后期的养护。”该负责人表示,从业内的实践经验来看,同学们的建议是可行的。实际操作中,大家更关注结果,也就是出水水质,所以很多时候都忽略了这点。该负责人带着记者走到该处湿地一块隔离开的区域,“我们可能会先在这里进行小面积的尝试,出水指标稳定后会逐渐增加面积。”

▲肖家河中水湿地

“鼓励他们开展调查研究,是为了让他们能有更切身的体会,改变他们的一些认知,完全没想过能够去改变什么。”提出该建议的学习小组指导老师表示,初中生的知识储备有限,调查研究更多都是偏理论方面的。他们的建议能够变成现实,对于孩子和他们来说都是惊喜,就像一堂在城市里的自然课。除了让净水植物穿花衣,今年还有其他6组同学也围绕成都的水展开了调查研究,并完成了《初雨调蓄系统在成都普及的可行性》《成都人的生活饮食习惯对于排放污水的影响》《湿地公园的运营模式——以九道堰为例》《从成都湿地分布看人工湿地的选址》《MBR膜污染中的污泥处理及其利用》《如何模拟一个小型人工湿地生态系统》这一系列研学报告。

▲同学们在汇报《从肖家河湿地来看净水植物的选择》

而这些,都是成都正在编织的水情“情报网”的一部分。水情一般指江河湖泊的状况、特征及地理意义,如流量、水位、流速、水温与冰情等。水情教育则是为了让更多了解大家身边的各种水资源,继而更加珍惜用水。为构建“人人参与、人人受益”的全民水情教育体系,成都市水务局自2020年起,启动了市级水情教育基地创建工作,截至目前,共创建两批次15家市级水情教育基地,面向群众进行开放参观。肖家河中水湿地正是其中之一。而包括此次肖家河中水湿地在内的研学活动,是加大水情教育的又一次探索。“研学是水情教育的一种形式,研学成果是教育的反馈。这个反馈当然也包括社会给出的反馈。”成都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哪怕是很小的细节,实实在在的改变,就是最好的教育。希望更多人关心水情,成为水情“情报网”的情报员。

▲肖家河中水湿地